奇妙的“内”与“外”之思

如何准确区分内在与外在?
这着实是个难题,也正因如此,
许多人容易陷入困惑,
毕竟难以消解二者的差异。
多数人觉得自己的脑袋处于宇宙内部,
可在许多案例中论证:
宇宙实则在我们脑袋里,
而我们的脑袋却在宇宙之外。

就拿这个工作室来说,
它必然在我脑袋里,
不然我不会察觉到它,
我脑袋里有关于它的模型。
在这个工作室模型里,
又有一个“我”的模型,
“我”的模型之上还有我脑袋的模型,
但这并非我真正的脑袋。
我真正的脑袋,
容纳了整个工作室、
我的身体以及这个脑袋模型。

宇宙也是同样道理,
整个宇宙是我脑袋里的一个模型,
而在这个宇宙模型里,
又包含了一个我脑袋的模型。
如此一来,仿佛我有两个脑袋,
一个是在宇宙之外,
容纳整个宇宙模型的脑袋;
另一个则是处在宇宙模型之内的脑袋。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
打破了常规对内外的认知,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与宇宙间奇妙的关系。

未知的死亡

死亡就是那未知的。
问题不在于其是什么及随后怎样,
而在于头脑要清空其过去和已知,
则活着的头脑才能进入死亡领地,
它才能遇见死亡,遇见未知

意外事故、疾病和衰老带来死亡,
但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有意识,
会有痛苦、希望绝望、孤独恐惧,
而头脑那个自我,总在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与不可避免的死亡斗争。

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死亡,
没有人能教给你的东西,
像死亡教给你的一样多,
你不是你的身体,
死亡能告诉你——世事无常。
你所执着的许多事物微不足道,
死亡会在一秒钟内将其全部带走。
带着对死亡的充满恐惧的抵抗,
我们离开人世但有可能没抵抗。
没有病痛,施虐或自毁的欲望,,
只有当头脑对已知、自我死掉时
才有可能进入死亡的殿堂。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死亡,
而在于使头脑从千百年积累下来
的心理经验,从不断增长的记忆
自我的巩固和精炼中解放出来。

现实隧道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而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隧道”。
每个人都持续通过增添信息,
来完善自身的“现实隧道”,
又或者跳出当前的“现实隧道”,
投身更有趣的“现实隧道”,
甚至踏入满是多样选择的
“现实迷宫”。可归根结底,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试想,当你遭遇车祸时,
从任何存在论、操作论、
实用论、世俗论、感官论
或是时空论角度,
都难以认定“你创造了撞你的车”。
车源自绝对现实,
尽管这“绝对现实”具体含义不明,
但它确实存在。
不过在被车撞之后,
你却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你可以把宇宙判定为一个
毫无意义、残酷冷漠、
无神且无情的世界,
觉得人们会遭遇可怕事故,
生活毫无价值,
进而选择在床上消沉度日,
余生与沮丧相伴。
但你也能够换个想法:
“这次被车撞,
恰恰是证明尼采所言
‘杀不死我的,
使我更强大’的机会。”
由此可见,
我们无法创造客观现实,
却能塑造对现实的主观认知与诠释。

真正忘记自己

如果你对食物感兴趣,
就会看到可以吃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女孩或男人,
那会看到符合条件的女性和男人。
如果你认为你的爱人在欺骗你,
就会看到一些让你嫉妒的事情。
我们可能都在看同一件事,
本可以描述都在看的同一个场景,
人们看到食物,看到嫉妒的理由
看到男性或女性的吸引力,
它在外面吗?这些物体就在那里。
就像湖中有水一样。
你看到的并不在那里,
把它放在那里,因为在你的内心
如果你没有被男性或女性所吸引
你就看不到这一点,
你是按照你内心的想法打造的。

当你了解生活时,
你就会知道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那里。
你不会发现,直到你忘记自己
你必须真正忘记自己,
整个精神之路是关于忘记自己。
这与学习无关,与获得无关
与做无关,与体验无关,
是关于失去对个人自我的沉迷感
除非你去掉它,
否则你将无法看到外面的东西。

你本完整:回归内心的自洽

你是否曾感觉生活中缺失了什么,
仿佛在寻觅一块始终找不到的
自我拼图?这种感觉很常见,
但有个真相你或许鲜少听闻
——你本就完整无缺,
没有什么是破碎或残缺不全的。
让你感到平衡、
专注且充满活力所需的一切,
一直都存在于你的内心。
有时,
我们只是需要重新回归这个事实。

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个精妙绝伦
的能量网络,其中的能量时刻
处于运动与流动之中。
你产生的每一个想法、
吸入的每一口空气、
涌现的每一种感觉,都是这股
充满活力的能量流的一部分。
如果生活中有些时刻让你觉得
格外沉重或艰难,
这并不意味着你失去了什么,
仅仅表明部分能量的流动可能
减缓或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起你的注意。

当你感到迷茫或缺失时,
试着向内探寻。
通过关注内心,
感受体内能量的起伏,
你会发现,
那个完整、自洽的自己从未离开。
接纳当下的自己,
让能量顺畅流动,
生活的美好便会在这种回归
本真的状态中自然呈现。

拥抱真自由

面对这些因自由行为产生的外部性,
会受到否认或弱化其影响的诱惑。
这就如同青少年的思维模式,
在为自己追求自由的行为辩护时,
总是试图指出不会有坏事发生;
即便有不好的事情出现,
也坚称其无关紧要;
甚至当事情确实产生严重影响时,
也极力推脱,
声称并非自己的过错。

这种否认的态度虽然看似轻松,
却无法真正解决任何问题。
实现真正的自由最有效的方式,
是为正在采取的行动承担责任
而表明承担责任的最佳途径,
就是主动突出行为产生的外部性,
并勇敢地接受之。
当你坦诚地承认那些大家
都能轻易看到的问题时,
他人也会更容易信任你。

详细列出你的政策、产出
或行为所带来的所有负面后果,
然后清晰地告知大家你将采取
何种措施进行补救。自由,
绝非是逃避责任的巧妙算计,
而是主动承担责任的光明大道。
只有勇敢面对行为的外部性,
积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才能在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更稳,真正拥抱自由的真谛。

认知的多维审视

我们构建的每一个模型,
不仅传递着宇宙的信息,
也映射出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
从本质上看,
这不过是人类的象征性游戏。
毕竟,
真实的宇宙远非任何模型所能涵盖,
其宏大超乎想象。
我们建立的任何模型都不是在
描述宇宙,它描述的是我们的
大脑在这个时候能够表达的内容。

禅宗佛教及多数佛教流派
与量子力学都持有一种观点:
将自身排除在外的宇宙描述并不准确。
这是因为,对宇宙的描述实则
是对观测宇宙所用工具的描述。
倘若我们仅依靠自身神经系统
这一工具来观测宇宙,
那么在描述宇宙时,
就必然要把自身神经系统纳入其中。
我们不能忽视,
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我们既是观测者,
也是被观测宇宙的一部分。

这警示我们,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
需时刻保持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
模型虽为有力工具,
但并非宇宙全貌。
唯有正视自身在认知中的角色,
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会更接近真实,
也才能在这场无止境的探索中,
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以你的存在为中心,自在超脱

此刻,你稳稳居于自我之中,这并非所谓的开悟,而是深深扎根于自我内核。随着时光缓缓流淌,你于这存在的中心长久栖息,渐渐地,变得极为超然,外界那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幻,都无法再扰动你分毫。你身处这世界,却又超脱其外,始终以自身的存在为核心。

往昔,你从外界之事获取快乐与能量,他人的一句喜爱、工作的一次加薪、得到心仪工作,乃至享用外界的食物,都成为支撑你生活的动力。然而现在,一股全新的能量从你内心深处自发涌出。这股能量与从前并无二致,只是源泉从外界转为了内在,且源源不断。

长久沉浸在这股内在能量流中,你愈发超然,愈发远离外界纷扰,无比自由,外界的无常变化再也无法左右你的能量流动。你能真切感受到这股能量的奔涌,体悟到其中蕴含的美妙。在某些瞬间,脑海中念头消散,只凭内心直觉,沉浸在纯粹的自我存在之中,尽享这份超脱与自在。

拥抱变化,方得成长

世间万物,
皆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天气瞬息万变,
大陆历经漫长岁月,
在海洋上改变形状、
漂移位置,而我们自身,
也在时光长河里发生着
翻天覆地的变化。
试图紧紧抓住某样东西,
往往只是徒劳一场空,
毕竟持续变化才是生活的本质,
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

我们常认为,
生活需要稳定与坚实,
渴望脚下有可靠根基,
能让我们安心立足、发展。
然而,事实上,
成长与发展恰恰离不开流动性
与变化。一成不变,
会让人如同置身停滞的空间,
恰似新鲜空气不再流动、
活水停止奔涌。
这对多数人而言,
是种极不愉快的体验。

相比呼吸污浊空气、
饮用死水,感受微风拂面、
呼吸清新空气、畅饮潺潺流水,
无疑更加愉悦且有益健康。
生活中的变化,
就像自然中的清风与活水,
看似带来不确定性,
实则是推动我们前行、
实现成长的必要力量。
所以,
我们应学会接纳并拥抱变化,
在这永恒的变动中探寻生活的真谛。

坚定走上这条路

在人生旅程中,最艰难的时刻
是当你确定了自己人生的路线
知道如何到达那里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出于某种不虔诚的原因,
那力量和朝着这方向前进的平衡
都是你大脑小我想要去的地方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
上天把它设置在你害怕的地方,
你想逃离的地方正是你要去的,
地方——朝着所有朝着你目标
前进的力量的方向——
当你释放掉了足够的“小我”,
就能感觉到“本我”的平静和喜悦。

当你发现“小我”在抗拒时,
你可以放下抗拒,臣服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会变得容易
勇敢朝着你的目标前进,
那就是你想去的地方,
但不知何故恐惧或欲望恰好在,
那就远离你的恐惧。
终极之路的唯一目的就是
放下“小我”,保持你的“本我”
你所苦苦追求的东西
其实本自具足,甚至更多
尽你所能你瞄准那艘船
坚定地走上这条路,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