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你的路线

每日的辛劳只是浪费时间除非
你能从对它的持续抗拒中学会
你想知道的东西。带着爱去做
并负起全责,抗拒就会消散
越少地忙碌奔波,转而更多寻求
并看到真我就是越正确的方向
生活也会因此变得越容易。

每一个行动和每一个态度不是
前进就是倒退。我们所做的每
件事若不是朝着本我的方向
就是在阻碍无上幸福的到来
并让痛苦得以持续,
决定你生活的目标,
然后找到最短的路径。
你不可能既瞄准你要去的地方,
又在你思想时转向另一个方向
这会影响你的人生航向,
每次每个当下都要自己决定,
聪明的人非常清楚将要做什么,
坚持到底,这就是我的决定。

将时间用在对喜悦或幸福的寻求
剩下的则是待在永恒的快乐中,
你所做的每件事都由内在驱动。
由你已经到达的存在状态所驱动,
没有更多的困惑,
你会知道有更多的清晰,
你会调整你的路线。

如如不动是极乐圆满

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刻
都是你一直在努力做的
遇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买合适的车,上合适的大学
每个人似乎都在做这件事,
一辈子都在做,可没人真正开心
你就转向对外在事物痴迷和追求
它只能暂时感觉好些,
然后同样的心理垃圾又继续了
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展开,
我看到了这层混乱的面纱,
已经告诉过你什么是行不通的。

另一种选择是——放松,放下,
放松是你选择做一些内在的事,
导致这种干扰外界并没引起骚乱,
路上行驶的汽车没有引起骚乱,
约会不在并没有引起骚乱。
但你肯定会因为这些事情,
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当对外在注意力融化在
那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却落落清醒的觉照中,
如如不动是极乐圆满。

当所有的体验,
都成为了痛苦,
痛苦从心灵觉受中脱落,
觉受熄灭在妙觉轻安的瞬间,
你会确定,这不可说的当下,
就是圆满了过去与未来,
是微尘与苍穹的起始与终点。

为了超越自我

小我是一种习惯
它想要自己的方式,想要的东西
这是唯一让你无法航行的东西
风吹就吹,天气会有阴,有阳
会有顺风,也会有逆风
还有一段路要走
不利的风把你吹偏了
他们不会让你偏离正轨
只能稍微放慢速度
但这就是其本意。总有一天
你会发现他们没有放慢速度
你知道当你谈论自然和优雅时
有多完美吗?顺风顺水
有恩典在你的道路上帮助你。

你身边还有不利的风则是恩典
因为你需要经历并学习在这些
不利的风中所需的天赋
从洋流、风和事物的性质来看
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能带
你达到目标的最高点
如果它们没有发生,你就无法
像现在这样迅速到达那里。

即使你坐在那里情绪低落
风也没有吹,这是当时可能
发生在你身上的最高的事情
当一切都说了又做了
大自然的每一种力量——
生活在你周围展开的每一股力量
——都是为了你超越自我。

积极的虚无主义

灵修中首先摆脱对形而上学的过度沉迷。鉴于深层现实难以用言语精准界定,灵修教义,诸如经典文本、宇宙论等,应被看作指引的工具,而非绝对的真理。恰似禅宗里“指月之指”,实相须通过亲身实践去领悟。把灵修当作个体创造独特意义的历程,而非执着于预设的终极解答。

恰似加缪笔下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重复劳作中找寻生命意义,灵修者可借助冥想、仪式等活动,在无常世事里构建内心秩序。秉持开放与怀疑精神。倡导多元思维,灵修者无需受限于单一体系,可融合科学、心理学和神秘主义,打造个性化的认知体系。

量子心理对现实的划分,既展现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却也赋予别样自由。接纳深层现实的不可知,能让人摆脱对确定性的依赖。通过拥抱不确定,聚焦当下体验,在有限生命中探索无限可能。科学、哲学与灵修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人类理解存在的多面镜,各自映照出部分真相,却无人能宣称掌握全部真理。

深层现实:隐喻抑或绝对?

深层现实或许具双重属性。一方面可被视为认知的隐喻。深层现实并非具体可触的实体,而是人类对终极真理不懈追寻的象征。如同康德提出的 “物自体” 概念,是理性尝试突破现象界局限时的必然设定,然而其真实面貌难以被直接洞察。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意义的无尽思索,正是这种隐喻性的体现。

另外在宗教与神秘主义语境中,深层现实成为灵性实践的指引。常被具象为道、空性或宇宙意识,以佛教的 “空” 为例,它既不是空无一物,也并非常规意义的实体,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式超越二元对立,进而主观上 “触及” 这种深层体验,尽管无法进行客观验证。

有些灵修传统宣称实现了如 “合一” 体验这般对深层现实的直接感受。若把意识状态的转变当作体验范畴的拓展,那么这类经历仍停留在现象界;可若认定其指向超越性的本体,那就意味着要承认人类拥有某种超理性直觉,而这恰恰是科学与存在主义通常回避的领域。深层现实的本质究竟是隐喻还是绝对,仍有待探索。

现实分层,或许并非固定

在哲学视角下,现实被划分为两个层级。可体验的现实,是科学与存在主义的主场。科学凭借可重复观察,存在主义侧重意义的自我塑造,二者皆源于人类直接或间接体验,能借由感官、实验以及个体经历来验证。比如日常对四季更替的感知,就是可体验现实的一部分。

与之相对的深层现实,被纳入老子的道,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 “第一因” 这类传统形而上学范畴。它超验且不可验证,像 “宇宙的终极目的” 这类问题,超出人类感知与语言框架,难以形成可检验陈述,常被当作 “空谈”。例如,我们难以用言语确切描述宇宙诞生前的状态,这便属于深层现实范畴。

若深层现实完全不可触及,传统哲学对它的探讨是否只是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之物”与此呼应,暗示语言的局限性与认知的边界。然而,量子力学不断扩展可验证的领域,挑战了“深层现实”的绝对不可知性。这种动态边界提示,现实的分层或许并非固定,而是随着认知工具进化而变化的。

量子逻辑:打破传统认知的新思维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爱因斯坦摒弃经典时间概念,玻尔摒弃经典真理概念,这让人们意识到,传统的逻辑观念在量子领域似乎并不适用,需要用量子逻辑来重新思考。皆在挑战我们对世界的传统认知,让我们看到量子世界的奇特之处,也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去理解这个神秘而又有趣的量子世界。

广义相对论,打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垄断。引力不是一种力,而是时空的弯曲。让人们明白世界的真实几何形状不能仅靠常识判断,而是要通过实验来确定。同样,在逻辑领域,也不能仅依赖头脑中的固有认知,而应从实验室中寻找答案。

冯·诺伊曼他指出,量子理论暗示观察者的意识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在没有意识观察时,物理对象的属性似乎并不存在。未被测量的世界是半真实的,只有在观察时才获得完整的现实地位。像原子和基本粒子这些微观世界的存在,它们本身并非像我们日常看到的物体那样真实,而是处于一种充满潜能和可能性的状态 。

平庸与完美主义

意识到它们是一样的
真是令人惊讶!
它们都是藏身之处,
当我们发布平庸的作品时
这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只是在按照手册说的做。
如果你不喜欢就怪文化和系统
当我们因为不完美而推迟发布时
也在藏身。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
仍然可以讨论或改进的东西
谁会责怪我们拒绝签字呢?

如果它没有发布就不算数
工作是建立一个标准
然后达到它。
在它足够好时按我们事先
定义好发布它
不要发布垃圾,但要发布。
完美主义者会因为对自己的高
期望而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会导致拖延或避免行为,
从而阻碍了其表现。
通常极度害怕失败,
这种恐惧会阻止他们,
尝试新事物或接受挑战。

由于你不愿意冒险
他们可能会选择不采取行动
导致平庸的表现
也可能会过分关注细节
以至于忽视了大局。
很难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可能会不断重做和修改
这会导致工作进度缓慢
难以无法完成任何任务。

平行宇宙与意识:直觉背后的神秘关联

你能想象吗?意识或许在悄无声息地于平行宇宙间穿梭。我们平时难以察觉,只有在极其幸运的情况下,目睹了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宇宙的不连续性时,才会惊觉这一奇妙现象。这就如同观看电影时,偶然发现胶片上静止图像间的细微间隙。

我们内心深处,似乎存在着一种对其他同时存在的现实的感知,我坚信这正是直觉的源头。打个比方,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你遭遇了飞机失事,而所有的时间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当你前往机场,在上飞机前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这很可能是因为你的直觉捕捉到了另一个宇宙中飞机失事的画面。

这种理论还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奇怪统计现象。例如,当回顾火车事故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事故发生时车上的乘客数量比平常少。按照平行宇宙与意识的关联来解释,或许是那些潜意识里感知到危险的人,在直觉的驱使下,无意识地避开了这趟列车,仿佛他们的意识提前“知晓”了另一个可能发生事故的宇宙场景,从而做出了避免灾祸的行为。

对“向内探寻”之思

我们其实都只是灵长类群体,
可其中有一类神秘主义者,
多数伴有脑损伤,他们不停向
其他灵长类呼吁“向内探寻”。
秉持原始的亚里士多德式思维,
认定内心深处藏着某种气态实体,
称其为“心灵”或“灵魂”。
但在心灵的探寻中,
因无法触及这抽象概念,
一部分陷入绝望放弃,
另者则把否定结果视为积极启示,
转而追随佛陀与大卫·休谟
“无我” 或 “无自我” 的哲学。

其实,若从科学视角向内深挖,
就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感知
及对现实的认知模式,
取决于其内部神经系统的结构。
我们看到的红色,是眼睛中的
视锥细胞接收到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经复杂
处理后才有了 “红色” 的感知。

生命功能由进化脚本的遗传或分子
设计所定,其设计最终由量子
生物物理学规律支配。
具体来看,大脑由细胞构成,
细胞由分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则由量子概率塑造。
如此层层溯源,
揭示出“向内探寻”的科学真相,
并非神秘主义者口中的虚幻灵魂,
而是环环相扣的科学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