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真相:漏洞与填补

你知道吗?我们的视觉感知其实布满了漏洞。在视网膜的中间区域,并没有光感受器,而且我们肉眼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光谱中极为有限的可见光部分,也就是从红色延伸到紫色的这一相对狭窄的波段。要是没有技术工具的辅助,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频率,我们根本无法察觉。

为了弥补这些视觉上的限制,我们的大脑会用自己认为存在的东西,来填补这些感知空白。令人惊讶的是,填补的内容甚至可能超过我们自认为所看到内容的一半。更神奇的是,大脑处理这一切的过程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几乎完全意识不到视觉中存在的这些空白。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移动并获取新视角时,能看到更多的信息。每一次移动,都是在让我们的视觉系统去捕捉更多的细节,从而弥补那些原本缺失的部分。我们眼中的世界,看似完整,实则是大脑不断填补漏洞后的产物。了解这一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视觉的真相,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远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脑的“加工”。

游戏脚本——做梦与现实

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模型
展示外在意图是如何工作的。
从本质上讲,
做梦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
梦中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灵魂
选择的剧本。
当理性思维沉睡时,
我们会做梦,
但不会记住我们的梦。

心灵在不同的选择空间中
无拘无束地旅行。
当头脑沉睡时,
灵魂究竟在哪里嬉戏,
没有人能做到说。
我们所有有意识的记忆
都是由头脑控制的。
我们的梦想记住发生在
头脑刚打瞌睡的时候。
头脑控制力在这个睡眠阶段较弱,
人的角色被简化为被动观察者。

当我们做梦时,
头脑不是在想象事物 ;
它只是感知灵魂替代空间中
尚未转化为的扇区中的证人
物理现实。在非清醒梦中,
头脑不会用它需要控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
看电影的人。
尽管头脑确实体验到它所看到的,
并且引起的感觉是传达给心灵,
心灵立即将自己调整到匹配的扇区。

量子跃迁:微观世界的神秘跨越

在日常用语中,“量子跃迁” 常被用来形容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物理学领域,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量子跃迁是微小、离散且突然的变化。量子粒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而非能级之间。当量子粒子发生量子跃迁时,科学家会观察到它们像是闪烁着在不同状态间切换。

量子跳跃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它指一个人设想出与现状不同的理想结果或存在状态,通过清晰构想并注入足够能量,实现向另一种现实的跨越。这一概念基于多元宇宙理论,在平行宇宙间,通常彼此毫无关联。而量子跳跃就像在时空里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能走进另一个时空。

对宇宙而言,不同现实中的 “你” 都存在,但你的意识只会聚焦于某一个现实,其他的便渐渐被遗忘。量子跃迁与量子跳跃,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想象,充满了神秘色彩,等待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大脑的全息模型:解读现实与记忆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提出了大脑的全息模型,这一理论意义深远。她指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仅仅是自身能够理解的极为有限的版本。我们本就知道无法感知世间万物,而普里布拉姆博士认为,倘若现实未经大脑的数学计算,我们在频域中观察到的宇宙将截然不同,那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事件。

大脑的全息模型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它能说明大脑为何能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信息,还能解释为何当以与存储记忆时相同的感觉来激发记忆时,我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来。我们的大脑还赋予我们轻松转移所学技能的能力,比如即便从未尝试,我们也能用鼻子在空中描绘出情人节心形的轮廓。

按照普里布拉姆的全息大脑模型,大脑把所有记忆转化为干涉波形,这样就能灵活处理每一个想法,从多种不同角度去体验它。这一模型让我们对大脑的运作和对现实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也为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突破认知边界与现实转变

即便我们有幸突破常规,得以瞥见宇宙超乎寻常感知之外的模样,可往往转瞬之间,又会将宇宙视作那个熟悉的、坚实的物质世界。当我们艰难地跨越正常体验的边界,看到不一样的事物时,却常依据预先的倾向,从自身的理解框架出发去阐释这些经历。在社会层面,以及我们与现实互动的方式里,都存在着对扩展意识的抵制。

从多方面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艺术家”。现实转变是指在没有直接物理干预的情况下,却能被物理观察到的变化。生活中,神秘的出现、奇妙的转变和悄然的移动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便是现实转变的体现。

这种转变或许源于我们偶尔突破意识边界后的全新认知,尽管社会存在抵制,但我们内心对突破的渴望,会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每一次对现实转变的捕捉,都是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即我们打破常规认知束缚,重塑对宇宙和自我认知的契机。

平行宇宙:决策、直觉与现实转变的纽带

平行宇宙竟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息息相关?正悄然帮助我们理解决策的奥秘。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感知到选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假如所有可能性都在某个时空发生,那么意识或许就是那座关键的桥梁,让我们能隐隐感知到,若以不同方式感受或行动,事情将会怎样发展。

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其实知晓所有可能的未来走向,只是并未完全意识到它们,毕竟如此庞大的信息早已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感觉,这些感觉化为直觉,引导我们认为某条现实路径优于其他。这就好比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凭借直觉做出选择,而背后或许是平行宇宙间微妙的联系在起作用。

平行宇宙还有助于解释现实转变现象,现实转变看似是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宇宙的意识跳跃。当我们经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实变化时,也许正是我们的意识在平行宇宙间发生了微妙的“位移”,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和结果 。

探索时间、零点与隐秩序的奥秘

零点与空间的变化紧密相连。空间的浩瀚无垠,让我们在追寻万物之源的道路上充满迷茫。而零点能量,作为从无到有产生事物的新兴范式的别称,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之所以称之为零点能量,是因为如今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内在能量潜力。

想象一下,那些我们以为的虚空,其实充满能量,并且这些能量以近乎无限的数量相互制衡,彼此抵消。然而,只要空间中存在具有某种不对称性的点,就有可能表现为物质。这意味着,世间所有形式的物质,或许都可看作是零点能量场的不同不对称形态。

这种对零点能量的认知,为我们理解物质的起源和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很可能是在零点能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对称的变化而形成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探索时间、零点和隐秩序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诞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

真空的真相:能量的隐秘海洋

在物理世界的探索中,我们遭遇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纯粹真空空间,实则暗藏玄机,极有可能充盈着能量。

物理学家大卫·玻姆提出了一个大胆且深邃的观点——存在着一个无限的能量海洋。他向我们揭示了隐秩序那广阔又隐蔽的本质。当其他物理学家深入计算一个能量波所能拥有的最小能量时,惊人的结果出现了:每立方厘米的空间,所蕴含的能量居然比已知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总能量还要多。

玻姆进一步指出,物质并非孤立存在于所谓的“空无一物的空间”之外。事实上,空间绝非一无所有,它是能量的海洋,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基础。玻姆断言,这种能量的激发模式相对独立,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得它能产生近似的、循环的、稳定的以及分离的投影,这些投影进入到三维的显秩序之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了我们所能感知的物质世界。这一理论打破了我们对空间和物质的传统认知,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开辟了新的视野 。

解锁现实转变:从练习开启新体验

在探索平行现实与理解现实转变的道路上,各式各样的练习是极为有效的工具。其中,通过祈祷转变现实的练习别具意义,特别是“允许现实转变”这一要点,核心在于对变化保持开放,敞开心扉接纳一切可能。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给自己设限,限制了所能体验到的现实转变类型。其实,只要敞开心扉,就能开启更多可能。接受自己的经历,原谅过往的遗憾,祝福当下的生活,这是对自身经历的积极回应;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相信更高层次的自我,能让我们深入内心,找到转变的力量源泉;庆祝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进行冥想放松身心,通过规律呼吸和接地练习稳定自身状态,运行能量、封印气场,这些方式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外界能量互动。

当真正做到这些就会发现自己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体验到更多奇妙的现实转变。可能微小,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质感;也可能巨大,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每一次对现实转变的接纳,都是一次成长与蜕变,让我们在平行现实的探索中越走越远 。

探索平行宇宙:从理论到想象

在弗雷德·艾伦·沃尔夫的《平行宇宙》中,揭开了这一神秘概念的面纱。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内森·罗森在黑洞中发现了连接宇宙与其他可能宇宙的“桥梁”。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家们首次尝试用平行宇宙的概念,去解释那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悖论。马丁·克雷斯韦尔对黑洞的图谱绘制,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概念的发展,展示了黑洞边界处时间流动方向的独特性。

这些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一样,由空间和时间构成,与我们的宇宙并存,数量无限,且与我们处于同一时空,只是通常难以被我们感知。在每个平行宇宙中,时刻都有着无数不同的选择,也产生着不同的结果。

平行宇宙的存在,为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让我们不禁思考,在那些未知的平行宇宙中,我们或许正过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些奇妙的可能性。这一概念不仅挑战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激发着我们对未知的无尽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