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和现实的断绝

全观和专注是不一样的
那是整体的觉察,包容一切
多数人缺乏觉察力
不但对自我缺少觉察力
就是对环境、色彩、人、树
云朵、河流,都变得麻木不仁

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
及痛苦,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分析自己,增加对自己的认识
或强迫自己向某种境界迈进
英雄,救主等形式的存在认同
此努力不外是勉强自己去顺从
外在的权威而带来更大的挣扎

当在你生活中有事物是可逃避
哪怕仅几分钟,几个小时忘我
比如酒,性,成就感,面子
这是你唯一可快乐的时光
其他事物会变失望痛苦的来源
则依赖使你忘我的快乐的事

依赖,认同它也会变成梦魇
因为你会想要从中脱逃
从心灵发展纯洁、禁欲信念
借着压抑、否认、打坐
或各种教义上的传统练习
让心灵和现实断绝关系
此作法再次强调了“自我”
这个不甘寂寞的 “自我”
再次陷在痛苦、麻烦和挣扎中

放下改变他人的执念

试图改变他人,
往往是人们最顽固的执念。
真正的人格成熟,
始于放下这份徒劳的掌控欲。
即便你确信自己正确,
也不必执着于证明他人错误。
与其指责对象不争气,
不如反思自己为何强行干预。
就像试图唤醒装睡的人,
越用力,双方越疲惫。

燕子和蝙蝠为了一个问题在争吵,
燕子扑棱着翅膀,理直气壮发话:
“东方泛起鱼肚白就是清晨,
这是天经地义!”
倒挂在枝桠上的蝙蝠倒挂着身子,
尖牙咬得咯咯作响:
“夜幕降临才是一天的开始,”
双方谁也听不进对方半个字。
一个追逐朝阳,一个拥抱月光,
生活在不同的时辰里,
又何苦强求同一片天空呢?

原来这场对错之争,
本就是场跨越昼夜的误会。
生活中,许多人的痛苦,
都源于过度介入他人的世界。
尊重差异,接纳不同,
停止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方能在关系中保持从容,
收获内心的平静。

放弃完美

你也许在完美的行业中工作
医院手术室的护士
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员
我们的工作,是因为有时间
阅读工作中博客,参加会议或
撰写备忘录,是因为公司认为
我们会找到并分享新的想法或
继续执行句子发明重要的东西
找到资源或以重要方式与关键
客户建立联系

那么,如果那是你的工作
为什么你如此专注于完美
完美是理想的防御机制
内心的抵抗行为
你的鳄鱼脑为你推波助澜
完美让你停滞提出更多问题
更多评论,愚弄它,保护它
并避免做会导致失败的事情
或在你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项
你的业​​务并不完美
这不是世界想要你做的
真正完美的做法是
随着你在完成卓越工作中
的不足而变得友善

它会比你一开始所希望的
要不完美得多,甚至更好
不完美是贡献,连接和即兴
创作的机会
在你竭力进行创建那刻
有机会看到人类的踪影
完美的替代物
——不完美可能更好

反其道而行:变革时代的破局之策

在当下,
反其道而行作为一种突破战略,
意义尤为特殊。
我们的世界正经历着全方位、
快速且深刻的变革,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
逆转环境,让工作核心
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彻底颠覆了财富和成功的本质。

物质资源越分享越减少,
知识资源却越分享越丰富,
形成规模效应。
以分布式计算为例,
它允许联网计算机共享能力,
将闲置电脑变为共享计算机,
这正是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
能将无形的问题具象化,
进而找到解决方案。

财富性质的改变,
让合作的意义远超竞争,
世界逐渐成为一个
综合的经济有机体,
你死我亡的竞争模式已不合时宜。
然而,人们保护自身利益
的思维根深蒂固,
只有打破这种陈旧思维,
才能在新规则主导的世界中蓬勃
发展。在这充满变数的时代,
反其道而行,或许就是
我们通往成功的关键路径。

专业知识正在贬值

许多人都知道如何驾驶汽车
可很少人知道如何构建汽车
如果你是和其他狩猎采集者
一起长大的,那么你在生火
维护小屋、狩猎和采集方面
都非常擅长,得心应手。

随着我们构建更复杂的设备
专业知识便开始出现,
很容易将拥有体验的经验
专业知识的人与其他人区分
每个人都是自己感受的专家
在我们重视的各个领域都有
经过验证的专业知识的人。

专家同时是问题的一部分
专家并不代表他们总是正确的。
当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盲目支持
比较现状,地位并且未能不懈
寻求更好的东西时,
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专业知识
只是普通的人,尤其是面临
未知,不确定状况时
需抛弃所知道的去拥抱未知。

民间网络的信息和智慧无价
它是共同的人类经验的总和
通常围绕着我们的情绪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扩大
强调了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专业知识正在贬值,
我们更愿意对事物有感觉感情
而专业知识从外界获得积累的。

追求完美

你身边的同事有多少人整天
都在致力于对完美的追求呢
致力于避免犯错,追求零缺陷
严格遵循说明书上的,永不犯错
我们从从小就被教导避免犯错
每一个的测试都要争取满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简历上面
写满了他前20年的丰功伟绩
但在排版上出现了小错误
会最先提到哪个
为了追求完美才招聘优秀人才
实施各种管理,进行考核调整
才奖励优秀

许多人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
抓紧每一点时间来自学提高
一心扑在工作还会觉得奇怪吗
很简单:艺术永远会有缺陷
永远不是按照说明书做出来的
通过标准化程序生产出的东西
才是零缺陷,也是不值一提的

需要截止日期以尽最大的努力
建立与第三方的奖罚方法
而非一味追求自身和外界的完美
从小接受培训应对外部截止日期
如别无他法,只能需最后一分钟
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么就先制造一些最后一分钟

媒介的真正数字化

数字媒介的真正数字化在于
如你的企业生产经典音频内容
可以把它放在手机上给人们听
和各大手机运营商协作
用手机收听当地节目
企业掌握众多的客户资料
可以定制音频内容
提供给特定的群体
甚至通过菜单选择
将节目内容定制化

报纸书籍在数字革命面前求生
大多数在线报纸版面是重叠的
没提供革命性的内容
只是以数字形式提供相同新闻
电子书阅读器已经问世多年
亚马逊的Kindle和苹果
的iPad的创新推出前
数字图书并没有真正开始流行
因为没有人挺身而出重塑书籍
电子书不过是已出书的PDF版本
这并不是真正的电子书
它只是数字化的纸质书

真正的电子书将包括作者
访谈,音频和视频解说
动态超链接到相关背景信息
在书籍中不可能实现的功能
一旦书籍被真正改造
就摆脱线性思考
提供创意内容
功能从单纯的显示
到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智慧主导未来

好的说书人会精雕细琢编故事
最后再抖包袱提出见解
提供信息没能采取行动的背景
其实并没有转换成有用的知识
就像是告诉听众要哈哈大笑
自己却还没有讲笑话

智慧不是智力,数据库知识库
智慧比知识数据具有更高价值
可用于许多文化、背景的地方
金字塔由下往上从数据到信息
再到知识智慧,价值成倍增加
你希望给人印象是有大量数据
大量信息还是知识渊博
还是达芬奇式思维之智者呢
真正的智慧是我们有意识选择
须通过内心的追求和探索获得
智慧不是天赋,是艰辛的努力
和感悟才获得的礼物

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去网上查
看航班时间,剩余的酒店客房
股票的当前价格,汽车经销商
报价和最新研制的药物及禁忌
数据和信息俯拾即是,举手可得
很容易能实现自动化
问题是——该如何增加价值而
不会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了自己
这需要更高层次的体验和智慧

更多不等于更好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被教育成追求更多的事物
每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广告牌和网站上的广告都在
呼唤我们,效果更好。结果
我们努力工作,以便我们可以
花无数的钱购买最大的房屋
最豪华的汽车,最时尚的时装
最受欢迎的玩具和最酷的技术。

但我们都知道,从内心深处
幸福不能在百货商店买到
更多不一定意味着更好
这个事实将改变我们的一切
它将改变我们花费时间,精力
和金钱的方式。它将改变我们
集中精力和思想的地方
这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基础。

去追求我们最珍视的生活
极简主义改变生活,赋予生命
不幸的是对许多人来说
极简主义的想法太违反直觉了
也许有比跳起来更简单的方法
也许以极简主义者的生活为例
可能没有人能体验到双脚跳进
去所带来的所有好处,但是
他们可能先试起来以继续前进。

远离知见的陷阱

内心恐惧都是自我意识在撒谎
内观的不耐烦也是自我意识在
保护这你长期打造的幻相小屋。
灵性察觉不同于觉知空间练习
后者是从体验感受上突破
我不仅是一具身体
这察觉是从心灵突破无明惯性。

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这世界
更参破不了人性和世界的真相。
结果就迷茫,焦虑,痛苦,烦躁
那破幻就是了悟全部都是解释
此刻能看到你内在强大的惯性
思考中所有的回答是或不是
想明白什么,破幻,见真也好
都不是先想清楚何是幻再去破。
想清楚什么是真实再去悟见,
大师说的话仅是指向不是答案
没人能告诉你答案。

你必须亲自体验,
察觉看清才能歇停下来。
习性一直是在无意识层面运作
把主体当成客体去理解、分析
去看清,不论如何回答,
解释都注定最终成为识,
只会加强头脑对内观的妄见
内观不是去找“哪里”、“如何”
这些都是知见的陷阱,
一切皆非你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