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业力,解锁生命转变

业力,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反应,
宛如一股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
修行倡导“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而“业力”就像保护生命的轨迹,
助生命避开危险与致命威胁。
然而,这一保护措施
却也成为一种约束,
在生命的基因层面发挥作用,
左右着我们不自觉的
习惯性思维与行为。

尽管我们习性深重,
但只要不再重复抗拒的行为模式,
开始不带评判、无条件地全然
接纳自己,那些不断重复的
人生剧本便会逐渐消失。
在这超越时间的维度里,
改变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
自然发生,无需刻意费力。
此时,生命与自然将成为助力,
与你携手共进,你将看到一个
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世界。

在可能性和激情中学习、分享,
改变的关键在于察觉并认清真相。
若你执着于过去,拒绝包容和
接纳现状,坚信抗拒才能生存,
结果只会被日常忙碌填满,
付出高昂的代价,
甚至不知不觉耗费整个生命。
只有放下抗拒,
接纳不确定性,
拥抱接纳,
方能开启生命的全新篇章。

感受:内稳态与心智进化的纽带

感受,与内稳态紧密相连,
始终保持一致。
它的职责是将生物体的生命状态,
从正向到负向,
呈现在个体的心智之中,
是对生命状态的主观体验,
堪称内稳态的心智代理人。
有生命的地方就存在内稳态,
而感受是在机体拥有
神经系统后才出现的。

在人类迈向文化心智的进程中,
感受的诞生让内稳态实现了急剧飞跃。
这是因为感受能够以心智的形式,
表征生物体的生命状态。
当感受融入心智的混合体,
内稳态便因拥有了关于生命状态的
直接知识,而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
最终,
由感受驱动、具有意识的心智,
能够以明确提及体验者主体的方式,

表征两组关键事实事件:
生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
许多情境都与参与者的个体驱力、
动机和情绪相关。
随着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不断提升,
个体逐渐能够建立回忆,
并操控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这就为通向基于知识和感受的
新智力水平开辟了道路。

故事:构建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基石

故事,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
长久以来,
我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
实则它如同空气中的氧气,
无处不在。人们用故事
解释行为、揭示真相,
讲述文化起源,
界定个人与团体身份,
传承传统文化,
推动道德教化,
助力市场营销。

有一种特别的故事,
藏在我们脑海中,
以“我”为核心。
比如,当你和在意的人分手,
说“我决定改变我的故事”,
这并非简单的事实陈述。现实中,
过去不像未出版小说的书面页面,
可随意返回修改,
它只是脑海里的一堆故事。
未来同样如此,是由我们
内心的心理结构构建而成。

当生活发生改变,
新的个人事件被描述出来,
在大脑中将它们与过去、未来的
事件、人物和情绪编织在一起,
赋予因果关系和意义,
就形成了故事。
故事贯穿我们的生活,
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构建着我们的自我认同,
它是我们理解生活、
赋予生活意义的重要方式 。

警惕草率科学,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测量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每年,各国科学家都会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测量特定雀科鸟类喙的逐年变化。然而,有些科学家却过于草率,仅凭有限的观察就妄下论断:“某类人群,在自我发展中,不熟练、反应慢、难以合作且不够强壮。”这种在数据不足情况下做出的假设,显然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人是独特的个体,不能简单用平均水平来概括。我们是文化的产物,与刺猬、鸽子等种群有着本质区别,不能用对待它们的数学运算和研究方式来对待人类。人类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文化的体验,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回顾历史,草率的科学带来了诸多危害。它曾断言女性无法胜任医生,限制了亚洲或犹太学生在机构中的数量,还长期歧视黑人。它还宣称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女性永远不能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些荒谬的结论,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也违背了科学追求真理的初衷。

同无限共舞

如果你的礼品店走运有了爆款
全市的人排队购买你的礼品
那确实给力,可会有很大压力
你需要防暴警察来店维持秩序
你很快会用完店里的产品库存

可在数字化时代很容易做到
你的头条视频,微信帖子或
出版的书能让全球的人看到
数码特性没有使用的限制
越多的点击,点赞,关注
因为你相信它,越多就越好

但更多并不总是更好
往往越好才是越好的
更好的可能意味着更具体
更受尊重。 更独一无二
更值得信赖。 倍觉珍惜
与无限跳舞不是免费的
如果你做得太久太多了
它就具有腐蚀性麻痹你
你忙着忙,管自己忙着
忘了你不是做重要的事

如你在现实生活中拒绝接受
不确定性,那么你会走上你
真心不想去的漫长的不归路
会浪费时间和钱解决行不通
的方案,你继续遭受挫折如
正在做事的挣扎,没信心
信息过载,追求完美,拖延
怀疑,焦虑…所有这些一直
伴随着你,一直不会消失

对死亡“做空”

我们无法为获得长生而四处
找神仙拜师学艺。是否可以
倒过来想一下:人生其实
是一场对死亡的“做空”
该如何“做空”人皆有之的
死亡似八仙过海,不胜举列

问题:死亡会带走你
做空:努力在这世界留下
一些痕迹

问题:死了之后什么都做不了
做空:种些树,或类似于种树
的跨代之事

问题:死亡令现实世界毫无意义
做空:创造独立于死亡之外意义

这样一来,事情就有趣多了
加缪所说,我们力所能及的
只是在别人从事毁灭的同时
尽可能多去创造
生命是一场伟大的奇迹
活着需要平衡即时的维护
惠特曼写道:自我,生命
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
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
自我,生命答案说你在这里
你的存在和身份强大的戏剧在
继续,因为你可以贡献一首诗

你在网上能聘到所需的人

“恭喜你,我就是你所需要
的人”,现在是时候避开在线
招聘的陷阱。可作为自由职业
者开启你的一天,你可依客户
对你具体的要求规范工作
你也可获得更好的
客户来做自由职业

为自由职业提供最低标准工作
的网站如Fiverr,智联招聘等
专注于人通用性
如果你是最便宜的
那你整天都在忙
因为这是在商场生存竞争底线
你可能赢得这场生存比赛
可你不是通用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你的独一无二带来截然不同
的选择,你完全能够对做的
工作提出独特观点,从而是
值得寻找,支付和评论工作
从常听到的“你要我做什么”
变为“我能为你提供好方案”

谁都知道这样的转变很难
原因是:平常遇到典型的客户
端不希望这样,因为典型的
客户想要既便宜又可靠且你
难以说服典型客户改变想法

生命的发展:从内稳态到感受与意识

在生命的演化历程中,细菌、简单动植物体内的内稳态先于心智出现。内稳态是维持生命稳定的基础机制,而随着生命的进化,心智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拥有了感受和意识。这些新的能力让心智得以介入原本预置的内稳态机制,随后,创新和智能的出现更是将内稳态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

从细菌的自动内稳态开始,就需要感官和反应能力,这正是心智和意识的最初源头。在细菌细胞膜的化学分子层面,感官活动就已存在。植物同样具备这种能力,它们能感知土壤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并做出相应行动,比如向富含内稳态所需分子的土壤区域生长。

感受并非大脑独自创造的产物,而是身体与大脑协同运作的结果,它们通过自由游动的化学分子和神经通路相互作用。感受是内稳态的心智表达,它悄无声息地向心智传递着当下身体的生命状态,自然地告知机体生命过程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安康与兴旺。感受和意识机制在连接心智与外在世界,以及不同生命之间,发挥着关键作用 ,推动着生命不断发展和适应环境。

“必须”和“应该”间的差距

告诉自己仅截止日期有用的
暗示和心态十分有效,因为
专注于思想并创造紧迫感
其努力来交税款或完成任务
是外部事务要求须做的工作
吃完饭菜后喝汤也有效
你不需外力来鼓励自己喝汤
这是大家习惯性所要做的事
而不是你我带紧迫感须做的事

今天的我们对这样超真实的
世界应该不难理解
在网络数码时代,我们已经
完全被超真实的世界包围
其中影像是最具代表性也是
最重要的元素
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消费
等行为无不受到影像左右
可围绕最后期限建立工作生活
你可以拖延,支付最后的账单
罚款并推迟到最后一分钟的
紧急情况,因为需要这些
才进入“必须”模式

你可沿着你认识的常规路走
即有成效和快乐人的道路前进
通过重新定义选择该做的工作
这是你要做的事情
因为习以为常你成功且幸运
生活在公民社会中

内稳态命令的延伸

人类作为富有情感的生灵,
发明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创造物,
这是对自身丰富感受的回应。
我们的感受,
远不止于对损失、疼痛、
苦难或快乐期待的感知,
还涵盖了对社会共同体的深切渴望,
这一系列感受,从对后代、
附属物和核心家庭的关爱出发,
延伸至对能激发崇拜、
敬畏和崇高感的物体、
人物及景象的向往。

在感受的推动下,音乐、
舞蹈、视觉艺术等应运而生。
人类试图通过这些艺术形式,
解读和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惑。
与此同时,
人类还构建起复杂的社会机构,
从最初简单的部落约定,
逐步演变为青铜时代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等传奇
国度中充满文化底蕴的生活方式。

感受宛如一股强大的力量,
不仅能让智力聚焦特定目标,
扩大其影响范围,
还能优化智力,孕育出
人类独特的文化心智。
无论结果好坏,
感受以及由它激发的智力,
让人类从基因的绝对掌控中挣脱
出来。然而,我们仍处于
内稳态命令的专制统治之下,
在感受与理性的交织中,
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