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抵抗力与自我掌控

抵抗力常借由性爱或对性的痴迷来体现,因为性活动能带来即时且强烈的满足感,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体会被认可、被需要甚至被爱的感觉,而抵抗心理深知这种满足感大有益处。

性能量是最为强大的能量之一,它能让人做出非凡之举,激发出各种积极、充满激情的创造力;但它也可能带来负面事物。如果性生活和谐、精力充沛,人就更有动力,懂得如何转化能量并将其投射到创造力中,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让性控制自己则是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在年轻时。二十多岁时,人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大量宝贵时间;到了四十多岁,还能看到很多人仍在重复年轻时因性痴迷犯下的蠢事,才惊觉曾经的时间与精力都悄然流逝在这种盲目追求中。

我们并非要像苦行僧一样远离性,而是要清楚何时被它控制,更要明确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究竟是出于爱、情欲,还是那困扰我们的抵抗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我掌控。

曾经…

曾经,我很想去帮助亲人朋友
全力去帮助集体
现在,我先做好自己
没做好自己又如何帮他人
曾经,我是科技迷
关注每一个最新的科技讯息
现在,我知晓那种痴迷
是一种自我逃避的幻象
曾经,我认为这世界的
太多地方都有问题需要被解决
现在,我明白当我心中没冲突
所看到的都是最美的

曾经,我跑尽全国,翻山跨海
去地球的最远端寻求目标真理
现在,世界既不向西
也不向东,就在我的内心里
曾经,看了很多中英文
灵性书籍、智慧、学富五车
现在明白没有消化系统
吃多了会把自己噎得
知行合一很重要

曾经,给自己定目标
努力实现月和年的盈利目标
现在,发现自己的优势
问自己能给他人带来什么
曾经,痛恨无意识的思维
造成的危害,揭发以除之
现在,我明白越关注无意识
越赋予能量,只能察觉

从个人主义到数据世界的意识转变

在曾经的个人主义时代,
隐私备受重视,
知识零散且多为“应用”,
充斥着各种“观点”,
专家目标导向明显。
然而,如今这些已被数据
世界的整体意识全面取代。
在数据世界,
借助电视、喷气机和计算机,
时空限制被打破,
一切“一次全部”同时发生。
万事万物紧密相连、相互共鸣。

传统思维中产生线性关系
与因果联系的方式,
塑造并感知着这种能量。
而细胞语言的间隔或间隙,
催生出联觉间断的整体意识。
开放社会,
作为语音文字视觉产物,
与重新入党的青年似乎关联渐弱;
封闭社会,这一语音、鼓
和耳朵技术的产物,
正悄然复苏。

历经数百年敏感性的分离,
现代意识变得愈发不可或缺且包容,
因为全人类被包裹于
单一通用的“膜”内。
新网络技术既具压迫性又有内爆性,
正促使西方人从开放的识字价值
高地,退回部落“黑暗”的中心,
开启新的时代变革。

打破认知:大脑的终身可塑性

曾经,我们以为
大脑发育在青春期后便会停止。
然而,如今科学家发现,
大脑具有神奇的“神经可塑性”。
即使成年后,
大脑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变化潜能。
可塑性,简单来说,
就是神经连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
它表现为大脑会受外界刺激影响,
随时改变神经组合。

就像当你长期练习记忆等大脑功能时,
负责该功能的脑区神经连接就会
生成并巩固。人一出生,
便几乎拥有了一生中所有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长着许多“小手”,
能与其他神经元相连。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15个月,
大脑神经元间的神经突触
连接数量就已达到人生巅峰。

另外,由于大脑神经元间
需要远距离传输信息,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如同给电线包上
橡胶绝缘层,能有效提升神经
信号在大脑中的传输速度和质量。
这表明,
大脑网络不仅终身可修改,
还能积极适应环境,
不断塑造和提升自我。

跳出社交迷思,遵循社交规律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群体人数很难突破150人。然而,不少秉持“朋友多多益善”理念的人,却无视这一理论。他们热衷于应酬,拼命扩充朋友圈,但凡能结识的人都纳入其中。

但时间长了,精力便难以支撑。维护众多朋友关系成本高昂,电话、微信接连不断,他们分身乏术,最终,本就不深厚的关系迅速瓦解。

数万年前,祖先以游牧为生,聚居在小村庄。交通不便使得世界相对狭小,村庄或游牧群体成为部落规模的主要衡量标准。随着部落发展壮大,不断分裂又有新人加入,我们需要认识和熟悉部落成员。但实际上,人类的社交能力决定了我们难以妥善处理与超过150人的关系,所以只能对人群进行划分。

在社交中,我们应摆脱盲目扩充人脉的误区,遵循社交规律,将精力放在维护真正有价值的关系上,这样才能收获更稳固、更有意义的社交圈子 。

出路在哪里?

我常好奇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
先认为是基因在起作用
想起在健身房遇到的年轻的人
他不断做各项力量运动
没舒适感似乎在折磨他的身体
问他为何这样练
他说健美是通过练习运动
创造出独特的美感的专业
肌肉发达外观能使他脱颖而出
赢得比赛,现在健美运动员都
须有那一身肌肉,评委们一定
要看到它像只有通过这样痛苦
奋斗才能建立起自己健美目标。

他的回答让我想到当今竞争激烈
的市场,消费者就是我们的评委
但他们已经改变了其指望和期待
因为网络技术更新,创新的提高
企业要通过他人不愿做的产品和
服务,创造独特的外观和感觉。

但变革的痛楚让多数人望而生畏
就像那健身房的年轻人在做练习
他们说服自己也许并不需要改变
或改变太多太快也能适应新环境
认为自己的优势远超过其弱点
期待他们的客户是理性忠诚的
指望目前深刻变化仅是肤浅和
短暂的,告诉自己太老了
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网络时代:部落社区的重塑与新生

网络信息化部落社区正朝着严格遵循传统的蜂巢世界发展,在这个世界里,个人服从于团体,个人自由的定义尚待探索。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体,转变为有着复杂且深度内在结构的人,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全人类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过去“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字社会,虽强调个人“自由”,但人与人之间却疏远、分离,个体如同无根的浮萍,失去了远古部落时代的梦想。而如今全新的网络环境,促使人们积极承诺与参与,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像货币、汽车、文字、机器等专业化技术,虽推动了发展,却分割了部落原有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新部落社区不仅因包容性传承传统,与庞大的城市集团相比,家庭群体内的多样性和整合度较低。与旧有的机械化、标准化社会相比,大城市虽统一却非人格化,而新部落社区则充满独特魅力,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

生气对你有用吗?

如果真有用,你是否考虑可以
为此付费参加相关课程或经历
从而使你感到懊恼
我们有健身房让你身体保持健康
也有正念练习以保持你心理镇静
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看到了
人们广泛寻求烦恼的活动
事实是我们是在自寻烦恼

因此,如果懊恼只是我们做
其他事情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实际上却没用处,那为何我们
要如此努力扩大自己的烦恼呢
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个叙事诠释
对无能为力的官僚主义或无作
用的保健用品进行强力的推销
而让自己的烦恼更加烦恼呢
唯一需要上一堂课的人是我们

我们都在寻找“永远快乐”的
感觉就在你体内,而不是在那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属于团体
的原因。随着你的分离感
自主性和控制力的减弱
不确定性逐渐消失

破旧立新,重塑教育格局

在过去的40年,
电脑和网络飞速发展,
却也冲击了传统的学校建设体系。
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一变革,
我们几乎无所作为,
学校的建设依旧墨守成规。
家长和资助机构目光短浅,
只盯着学生成绩和名校录取率,
完全忽视了教育体系深层次的问题。

如今,单纯的书本学习
早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学生们对陈旧枯燥、从书本
到书本的教育模式十分抵触。
当下迫切需要一个深入的教育挽救
计划,我们必须先正视这一挑战,
再积极应对。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需要同理心,
但这却让很多人茫然无措,
即便他们心怀善意。

毕竟,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
存在认知差异,
每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同,
学习方式也大相径庭。
为了让教育契合新时代年轻人的
发展,我们要破旧立新,
用专注深度学习的自主性大学,
替换掉那些令人压抑、
缺乏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大学,
从而构建一个更符合时代需求
的教育新格局。

都是为了胜人一筹

当你难以接受别人比你好时
这时的比较就会变成问题了
可不幸的是——这种比较目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果别人做得比你好
你的生活就会更轻松舒适
可我们往往变得如此愚蠢
就容不下他人做得比你好
因为你总是在衡量
“我比他高吗?比他有钱吗”
你所有的比较和随后跟随的
努力是为了能胜人一筹

你也许能在8秒钟跑出100米
但你对此既不惊讶也不感兴趣
因为你只对一件事感兴趣
能否在比赛中领先其他的选手

你可能不会成功,再则肯定再
不会去探索你自身的全部潜力
你会变得很可悲,毫无人情味
不管你在事业成功与否
老想着超过别人,比他人强
本身就是种可悲的存在方式
因为担心别人可能会超过你
因此而终日惶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