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真实

教师不再是激励者
切身榜样和引导者
一旦你不是所有这些东西
你跟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
对他有好处的观念和理想上
他应该是成为什么的基础上
你是教师,他是学生
你作用于他,你根据特定
的制约对他施加影响

所以,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按照你自己的想象塑造
但是如果你停止对他施加作用
那么他自己就会成为重要的
那意味着你将不得不了解他
并且不再要求他应该了解那无论
怎么说都是虚假的你或你的理想
那么将应对真实存在而不是应该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
独一无二的个体并无须
与他人比较时
那时他就不再关心制度或方法
教师关心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在
他周围和内心的有制约力的影响
这样学生就能智慧地、没恐惧
面对步入社会人生的复杂过程
而不是在已经存在的混乱之上
再添加更多的问题和限制

孤独的观念

和小孩分离的孤独并没使你痛苦
是孤独的观念想法引起了恐惧
你从来没有经验过孤独的状态
总是带着忧虑、恐惧,带着逃离
事实上你一直在避开
事实上你从来没直接接触过它
为了把孤独从你身边赶走
逃避进你孩子的活动和其成功里
他们的成功已经成为了你的
但是在这种对成功的崇拜后面
往往具有某种深层的忧虑
其实孤独让你有机会反思自我
孤独是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但忧虑状态不是你持久的状态
凡抵制必持续,凡接纳会过去
一定义你就用思维把它卡死了
接纳允许它才能发展出下阶段
你逃避于其中的东西如收音机
电视机,社会活动及宗教信条
所谓的爱等等变成了首要的
就像酒对酒徒一样必不可少
人们会在对成功,偶像的崇拜
或在某种理想中不断迷失自己
但一切理想都是虚幻的逃避
而正是在他的迷失里存在焦虑

感觉不好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你可能也有
还经常回想它,这不明智
有些不正确的事情没有出现
在列表中。我们的个人清单
倾向于围绕生动、个人和
明显紧迫的事情进行组织
而不是有用或重要的事情
它忽略了系统性问题
而偏向于个人烦恼
仅为媒体带来了利润
而无助于我们让事情变得更好
记住这份清单并不能帮助我们
更接近于做事,它是个陷阱
旨在阻止我们做害怕做的却是
重要工作,是让人分心的抵抗
我们浪费在感觉不好的清单上
的所有时刻只会让感觉不好

像这样的列表不是避免不良
结果的有用方法。但它们确实
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不好的结果
如果感觉不好使我们无法做能
产生更好结果,更多联系或
简单快乐的事情,那是浪费
如果“我是=不完美的”
我就根本看不到完美

绑定精神

认知闭合容易使人以简单认知
结构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
我们会放弃理性的思考,
而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学会从世界的创造中绑定精神,
看不见的东西被清晰看到,
此愿景完全独立于自然能力
打开并加快速度。

每个人都具有内在天性的资格,
对于外部工作,无论是要建造
建筑物还是做饭或做其他事情
每个人的能力都各不相同。
但当涉及到内在现实时,
我们都具有同等的能力,
可当它发生在你身上而没有
发生在他身上的现象是因为
你没有真正用心在意。

你的迎合选择,只造就了
抑郁和可怜的失败生活。
如果他人的认可
优先于自身的快乐。
你终究什么都得不到,
如你不快乐,你也不会期望
他人去认可不快乐的自己,
不管你因此得到了什么样认可
只像你假装满意生活一样虚伪。

幽默感

幽默感有时为我解开
这些矛盾的很好的工具
只有当你刚从娘胎里出来时
你才有哭的权利
在那之后,你应该在外面笑
我们的生活状况永远不会
100%按照想要的方式发生
我们只是一小部分推动的力量
可以使用技能,智慧
影响力,尽可能地推动这部分
这就是世界运行的方式

当今营销创造了愤怒自私的野兽
饥饿的野兽,需要喂食的野兽
营销人员不断喂它
用能找到的广告,人脉喂它
找不到时会向我们发送垃圾信息
一切都是以商业销售的名义
都是因为他们在做其工作

但看到发生在你周围的一切
以及它发生的荒谬程度
并不是说你必须要有幽默感
笑声在所难免
当你内心在笑时
许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
你以一种方式看待它很可怕
转过来看看,你会笑整件事

狐狸和葡萄

的伊索寓言故事是关于冲突
一只狐狸看到一串成熟多汁的
葡萄挂在树枝高处的葡萄树上
所以他不得不跳下去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但总是不够用。最后他坐下来
厌视着葡萄。 “我真是个傻瓜”
他说。 “在这里,我正在疲倦
地去拿一串酸葡萄”
然后他轻蔑地走开了

为了缓解我们的认知失调
所经历的心理压力,从渴望
自己不能的东西在其故事中
因此威胁到我们的自我概念
说服自己葡萄是不好,酸的

个人叙述把我们
就像狐狸一样
成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简单
叙述中的中心人物,当我们
全神贯注于我们的故事时
并没有接触到现实的完整性
和复杂性。相反,我们只看到
每一刻对我们重要和有用的东西
任何打断我们故事的东西
我们的信念和欲望
都被视为障碍
有什么要克服的
一个反派。酸葡萄
我们四处走动
故意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做出虚构的判断

科技非魔法,理解促发展

亚瑟·C·克拉克曾说:“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但魔法并非贬义,如今先进科技繁多,只是我们常懒得花时间去理解,才觉得它像魔法。就像朋友给我展示的电动水瓶,盖子里有微型USB充电电池,还号称能“去除杂质”,可杂质究竟去了哪?

要是简单接受水瓶里有某种“魔法”在起作用,这或许能成为强大的心理安慰。但实际上,它并不能去除杂质,最多可能发出光杀死一些微生物,何况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水质本就无需太过担忧。

或许我们应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值得理解。”一旦理解,我们便能更好地运用它,不断改进,还能自信地与人分享。人工智能、电饭煲和疫苗都不是魔法,它们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我们可以学习并加以改进。只有深入理解,科技才能真正为人类所用,推动社会发展 。

解锁高效问答:“逐步解决”的奥秘

你或许想不到,在向AI提问时,
只要加上“请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它给出的答案往往更准确、实用。
不管是简单如“单词
‘strawberry’中字母
‘r’出现了多少次”,还是复杂如
“细胞的量子力学效应”这类问题,
这个方法都屡试不爽。

其实,对人来说,
这种方式效果更佳,
想必你也不会对此感到意外。
当提出简单问题,
我们常得到观点或记忆式回答。
比如问冰箱工作原理,
回答“氟利昂气体”,
这只是个简单概念,
无法深入解答。

可一旦促使大脑解释步骤,
就会开启截然不同的思考过程。
深思熟虑的询问方式、
教学方法以及用户体验设计,
都能激发这种深度思考。
日常提问多是本能反应,
用逐步分析执行常规任务效率
不高。但当面对重要问题时,
通过逐步思考,我们往往能
收获更多,找到更优解。

死亡的概念

为使生命作为珍贵的东西存在
其对立面——死也须同时存在
如没有生命无济于事和缺乏价
值的观念,我们就无法拥有生
命的概念并将其视为有价值的

死亡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概念
而不是期限或时间表的一部分
死亡四处徘徊时时在提醒人们
现在生活,探索和现在体验
为了探索有意识探索的一切
所有的门都必须打开并穿过
死亡正是那些概念之一

正如在探索生命的方面一样
我们也在探索死亡的方方面面
我们中有些人走过死亡之门
并以不朽的身分体验到它
其他人则走进那扇门经历轮回
其他人则通过死亡进入天堂或
地狱的经历。还有人走进那扇
门,经历了绝对的虚无和瓦解

死亡可能推迟一段时间,这种
现实似乎正在为延长我们的身
体寿命提供引人入胜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远远超出了我们
以前认为的正常人类寿命

寻求的急切欲望

当大家非常明确地宣称寻求
的欲望是必然时,对问题真
实的发现就已经受到障碍
当你接受事物作为最后结论时
所有的探究便都已经结束了
我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心理原因
而接受某种文化,教条和信仰
并且通过时间的过程被接受的
东西从而成为了“不可避免的”
人类的心理必需

科学家,政客,不幸者,病人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
并且不时地更换着寻求的对象
我们都在寻求,但是似乎我们
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寻求
我们一直也正在努力发现

寻求,隐藏的永久冲动是什么
难道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永无止境的延续吗
各种形式的冲突显现为生活方式
斗争的停止就是死亡
寻求就有斗争、冲突,是内心
分裂失衡的结果,而此过程
对人类不是至关重要的
或生活可有寻求和斗争
不同的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