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选择你自己的道路

看看你的依赖到底是怎么来的?
你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你的道路,
你其实完全可以独立行走的.
钟摆像木偶一样沿着路径牵引着你
像孩子握着母亲的手一样。
但当绳子松动,或开始抽搐时,
你会感到不安全并试图收紧绳子。
并不是钟摆在紧紧抓住人,
而是你不敢放开重要性的绳子。
因为你受到依赖心理的控制,
此依赖创造了支持和信心的幻觉。
最终,孩子会放开妈妈的手,
自己走路,妈妈鼓励孩子这样做。

另一方面,钟摆会试图说服人们,
他们将无法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
或者在没有绳子的支持下行走。
如果你要摆脱妄想
并放开重要性的绳子
就会发现自己能够自由地
走到任何希望去的地方,
简单地选择你的目标,
静心,臣服而不必为之奋斗。
一旦一个人拥有了自由,
他们就不再需要信心和
创造的支持幻觉。

外在意图

除非降低与目标相关的重要性水平,
否则你无法接近与外部意图合作
外在意图与内在意图不同
它没有努力影响外部世界。
你无法通过设定内在意图来
学会与外在意图一起工作这样做,
无论有多强大。
这种力量被称为外在意图。

外在意图到底是什么?
在熟悉的有限参考语境中谈论
意图理性的头脑是很难的,
但可以见证其某些方面。
例如,外部意图在心灵和思想
之间存在和谐联系的时刻出现
一旦满足这个条件,
就会有思想能量和意图的外在
力量之间产生共振,并带我们
进入替代品的相应部门空间。

外在意图是一种力量使灵性
转化成为可能,即切换生命线,
或者移动点——天人合一的状态
通过替代空间的部门实现材料。
最主要的是这种力量存在,
剩下的就是享受使用其乐趣,
就像在阳光下快乐一样。
外在意图使成为可能在备选
方案中将物质实现点从一个
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空间。

意图的净化

外在意图巨大、深不可测。
同时是流畅和微妙的大宇宙,
既是控制,也是放弃控制。
是决定拥有的同时,
放弃实现它的需要。
这是我们头脑不熟悉的。
我们习惯于保护通过设定
内在意图来实现其愿望。

我们觉得对世界产生正确的直接
影响,它将立即做出反应。
内在意图的想法是明确而直接的。
即便如此,事情并不总是容易。
你还是要努力,坚持你的目标,
为了想要的努力奋斗,
灵性转化的方法建议
如果你放弃启动和前进,
世界将提供其拥抱。

此方法会让理性头脑感到困惑。
你需保持平衡的意图,才能达到
拥有决定与直接行动结合的状态
既想要而不需要渴望,
照顾而不担心,
努力而不是分心,
不要求就行动。
此平衡会被超额潜力或投射的
重要性破坏了。
目标越重要就越难达到。
如果你真的想要某样东西,
最终会得到它。
如果获得想要欲望是强烈的驱使
和疯狂的尝试,
将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自然界的平衡奥秘

在自然界,有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那就是一切都趋向于平衡。拿气温来说,当不同区域出现温度差异,风就会“登场”。风通过流动,让热量在不同地方交换,从而平衡温度差异,就像一个无形的“温度调节师”。只要有一种能源形式存在过剩潜力,就会有某种力量冒出来,纠正这种不平衡。

我们对这样的自然规律习以为常,每天感受着四季更迭、冷暖交替,却很少去追问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自然界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平衡定律又是怎样运作的呢?其实,定律不过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它并非解释现象的根本原因。

所有自然法则追根溯源,都来自平衡法则,平衡法则在自然界仿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我们至今无法解释自然界为何存在平衡,也不清楚平衡力究竟从何而来,以及它为何存在。这看似平常的自然平衡现象,背后藏着太多的未解之谜。

思想能量与平衡模型

在这个世界,思想会释放能量,而物质的实现也有其能量根基。看不见的能量层面,会在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中有所体现。虽说我们的思想能量看似微弱,难以对周围世界造成影响,要是真如此,世界也就简单多了。

但我们不必过度探究能量场上的具体情况,不然很容易陷入无端臆想。对我们而言,接受一个简化的平衡模型就够了。简单来说,一旦出现过剩潜力,就会有平衡力量出现来消除它。过剩潜力往往由精神能量产生。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一特定事物时,就会投入大量精神能量,从而产生过剩潜力。

比如,我们一心扑在工作升职上,满脑子都是升职的事,投入过多精力,这就可能产生过剩潜力。这种过剩潜力一旦出现,相应的平衡力量便会发挥作用,来恢复平衡状态。平衡的破坏不仅可能源于思想引发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思想同样可能导致平衡被打破。

评估偏见与能量平衡

当我们对某个物体的评估价值远超其实际时,现实就会被严重扭曲,导致我们难以客观判断其真实质量。就像面对崇拜的对象,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理想化,赋予极高价值;对待仇恨的对象,又会给予过多负面评价;而对恐惧的事物,更是会夸大它可怕的特质。

思想能量促使我们主观地给这些对象添加某种特质,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就产生了过剩潜力,进而引发平衡力量。这种评估偏见其实是对现实的扭曲,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要么过度赋予对象正面品质,要么给予过多负面评价。

不过,并非所有偏见评估都会产生影响,只有当我们对这种带有偏见的评估极为重视时,才会产生过多潜力。因为只有你个人对评估的看重,才会让你的能量传递到这个对象上,进而打破原有的平衡。

内在守护者与工作投入的平衡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位“见证者”,也就是内在守护者。它就像忠诚的伙伴,帮我们在坚守诚信的同时,巧妙避免过度投入。这可不是人格分裂,它是我们自身不可或缺的部分,默默站在一旁,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好像是你的天使,一直守护在你的身边。

有人觉得,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件了不起的事。其实,这得看工作性质。从平衡的角度来说,如果工作和个人目标紧密相关,全身心投入就合情合理。个人目标这一关键话题,我们也会在之后深入剖析。

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且它与你的个人目标契合时,工作就成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它如同能量补给站,源源不断地滋养你,带来快乐、灵感与满足感。倘若你足够幸运,对工作有这般美好的感受,那自然无需担忧。但要是并非如此,就得重新审视,找到工作与生活、个人目标之间的平衡,让内心的天平稳稳当当 。

看不见的“过剩潜力”影响你的生活

过剩潜力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却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甚至有些“阴险”的作用。当平衡力量介入,试图消除过剩潜力时,往往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最终的结果常常和我们最初的期望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频繁出现,以至于我们常常觉得,仿佛有一种神秘莫测的黑暗力量在背后操纵着一切,就像人们常说的“倒霉定律”——越不希望发生的事,越容易发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常与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失之交臂,反而得到不想要的。举个例子,不少人觉得只要拼命工作,就能收获优异成果。

从平衡的视角来看,这就好比把工作这一项重重地压在天平的一端,而将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家庭、健康、休闲等,都放在另一端。如此一来,天平迅速失衡,生活的负面影响也会接踵而至,比如身体垮掉、家庭关系疏离等。生活是一场需要平衡的艺术,只有兼顾各方,才能避免过剩潜力带来的不良后果 。

完美之路与自然之魅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常面临不同的选择与情境,就像道路铺设与自然景观,各有其独特之处。道路铺设是一种人为选择,理想的路面对于驾驶员来说近乎隐形。它平整、有弹性,不会干扰驾驶,只有在铺设不佳时才会引人注意。这就如同某些标准化流程,当一切顺畅时,人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可一旦出现问题,便会被聚焦。

而自然,从不以完美为追求。每一片未经雕琢的森林都是自然的杰作,各具特色,差异与多元正是自然的魅力所在。这也启示我们,在某些领域,千篇一律并非最佳选择。硬度可以精准测量,追求完美有据可循;而柔软度却是多维的,难以用单一标准衡量。

在与客户互动时,有时我们需要清晰明确的流程,就像铺设好的道路,让客户能轻松从起点抵达终点;但有时,产品或服务的丰富质感与可变性,反而能创造独特价值,成为吸引客户的魔力所在。所以,我们要懂得分辨何时追求完美铺设,何时拥抱自然的多元,从而在不同场景中实现最佳效果 。

从“想要”到“珍惜拥有”

在现代社会,营销文化无孔不入,它的目的就是不断放大我们内心的欲望,把原本微不足道的愿望,催化成迫不及待的需求。于是,我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如指掌,还会拼尽全力去得到。可当真正得到渴望之物后,问题却接踵而至。

曾经心心念念的东西一旦到手,心中的渴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虚感,仿佛心里有了一个空洞。因为此时,我们不再对它抱有向往,新鲜感消失殆尽。紧接着,我们便陷入一个循环:迫切渴望找到下一个“想要”的目标,而曾经梦寐以求如今已拥有的东西,在新欲望的冲击下,迅速失去光彩。

其实,还有一条更具韧性的人生道路,那就是学会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当我们把精力从盲目追求新事物,转移到珍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时,会发现生活中的点滴都充满了幸福。不再被无穷无尽的欲望裹挟,而是在知足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内心也会更加安定与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