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属于自己的媒体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论家”。
接过球的人,虽未经专业训练,
却凭借对重力的直觉判断球的落点,
这就是一种物理理论。
因头痛服用阿司匹林,
背后也蕴含着对医学的认知理论。
学习物理未必能让你成为
更出色的棒球选手,
可了解经济学却可能
提升你的投资能力。

不妨审视下,
自己构建的理论实际效果如何?
每个参与投票或选择弃权的人,
都秉持着一种政治理论。
当理论与现实不符时,
探寻原因大有益处。
只要能带来积极反馈,
依靠直觉形成理论并无不妥。
在媒体活动中,
我们同样构建着理论。

每次阅读、发布、收听
或参与媒体内容,
我们都会决定注意力的投向,
判断获取见解的准确性,
审慎选择关注焦点与信任对象,
思考在不同平台获取信息的利弊。
当下的文化看似平常,
实则与父母那一代截然不同,
诸多“正常”现象都体现在媒体层面,
像获取新闻的渠道、
关注的议程设置、
噪音到信息的转化
以及信息对情感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