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知自己伤害了他人,
却常常拒绝承认,
更不会真诚地说对不起。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我们甚至
会加倍努力隔绝内心的愧疚,
即便勉强说出道歉的话,
也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只是为了让自我感觉完整。
不管是面无表情还是
拒不接纳歉意,在这背后,
最引人注目的情感其实是可耻。
拒绝说对不起,
看似让我们远离了羞耻感,
“保护”自己不必直面内心的羞愧,
但这种羞耻感极易转化为攻击性。
于是,我们不仅没有对
被伤害的人表达歉意,
反而可能对他们恶语相向,
甚至加以惩罚,将过错归咎于
对方让自己陷入了难堪境地。
这一行为背后的阴影,
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耻辱与脆弱,
以及对维护情感完整性的过度执着。
这就像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受伤
的孩子,因我们的忽视,
愈发渴望维持现状,抗拒成长,
如同一条通往树林的神秘之路,
充满未知与迷茫,
亟待我们去探索和正视。